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间:2018-01-25 17:0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
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生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设计思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虽是一则新闻,但它的新闻特点并不突出,倒是文字给人很强的震撼,这种震撼所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它的新闻意义和价值。抓住这一点后,我从带来震撼的反差人入手带领学生探究品味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蕴,读懂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从而挖掘新闻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我在这一课要培养的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还设计了写作环节,目的是促使学生在读懂作者的同时自主思考,从而延伸、拓展作品价值,期望学生在此文发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同作者一起延续这则新闻的艺术生命。
?
【教学目标】
1.捕捉作品营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
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
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痛恨,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学习优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教学重点】
捕捉、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读懂作者的情感、思考。
【教学难点】
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2.初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师生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①请学生用一句话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介绍。
②播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营造学习氛围。老师用低沉、缓慢的声音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简介。
2、这些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段黑暗的历史,又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的苦痛之中。奥斯维辛解放14年后,当我们跟着作者罗森塔尔来到这个小镇,看到的是什么呢?阅读这篇课文。
?
二、研读文本
1、读完这篇文章,假设你是与作者罗森塔尔同行的摄影记者,让你拍摄一部奥斯维辛的记录片,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基调?为什么?结合文章谈一谈。
------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答冷色调、灰暗色调。
2、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得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这样的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的?
------涉及到暖色调,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3、冷与暖,灰暗与明亮——色彩的反差使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结合语言来分析三组反差的效果,分析中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
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
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n?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n?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n?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
4、反差手法的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像文章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写些什么?
------“没有什么新闻”是指曾经上演的令人发指的人间惨剧已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现在奥斯维辛和平而安宁,没什么新鲜事。
------(主旨)作者还是要写下这篇新闻,是为了让我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这就是重大的新闻!
------本文1958年一经发表,就在美国新闻界引起巨大轰动,并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这不仅得力于他以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到极具价值的种种反差,更因为他所具有的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
三、写作交流
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下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写不可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些什么吧??
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
?
四、小结
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
五、布置作业
自主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写一篇鉴赏短文。
要求:概括新闻事实,品赏意蕴丰富、深刻的语言,思考这则新闻的价值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生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设计思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虽是一则新闻,但它的新闻特点并不突出,倒是文字给人很强的震撼,这种震撼所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它的新闻意义和价值。抓住这一点后,我从带来震撼的反差人入手带领学生探究品味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蕴,读懂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从而挖掘新闻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我在这一课要培养的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还设计了写作环节,目的是促使学生在读懂作者的同时自主思考,从而延伸、拓展作品价值,期望学生在此文发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同作者一起延续这则新闻的艺术生命。
?
【教学目标】
1.捕捉作品营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
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
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痛恨,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学习优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教学重点】
捕捉、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读懂作者的情感、思考。
【教学难点】
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2.初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师生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①请学生用一句话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介绍。
②播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营造学习氛围。老师用低沉、缓慢的声音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简介。
2、这些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段黑暗的历史,又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的苦痛之中。奥斯维辛解放14年后,当我们跟着作者罗森塔尔来到这个小镇,看到的是什么呢?阅读这篇课文。
?
二、研读文本
1、读完这篇文章,假设你是与作者罗森塔尔同行的摄影记者,让你拍摄一部奥斯维辛的记录片,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基调?为什么?结合文章谈一谈。
------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答冷色调、灰暗色调。
2、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得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这样的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的?
------涉及到暖色调,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3、冷与暖,灰暗与明亮——色彩的反差使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结合语言来分析三组反差的效果,分析中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
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
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n?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n?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n?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
4、反差手法的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像文章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写些什么?
------“没有什么新闻”是指曾经上演的令人发指的人间惨剧已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现在奥斯维辛和平而安宁,没什么新鲜事。
------(主旨)作者还是要写下这篇新闻,是为了让我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这就是重大的新闻!
------本文1958年一经发表,就在美国新闻界引起巨大轰动,并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这不仅得力于他以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到极具价值的种种反差,更因为他所具有的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
三、写作交流
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下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写不可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些什么吧??
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
?
四、小结
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
五、布置作业
自主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写一篇鉴赏短文。
要求:概括新闻事实,品赏意蕴丰富、深刻的语言,思考这则新闻的价值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 上一篇:《相互作用》课件制作使用说明
- 下一篇:《戊戌变法》课堂教学设计